宋朝建立在晚唐五代百余年的废墟之上,为防止武将位尊权重,形成藩镇割据之患,采取中央集权,即收归军权,崇文抑武,以文治武,枢密院长官大都以文臣担任,并频繁调动武将,导致兵无常帅、帅无常师,并设立不同机构管辖军队,调兵权与领兵权分离,削弱军队战斗力。宋认为内忧大于外患,对外每年向西夏、辽输出大量岁币乞和,对内灾年招募流民饥民充军,剩余老弱残兵就无法揭杆而起。年深月久,只进不出,大批无战斗力的老弱病残占据军籍,缺乏战斗力,导致兵额庞大,国库空虚。太祖时期兵额37.8万,仁宗年间兵额已增至140万。军队战斗力低下,财玫危机严重。北宋初年,宋朝统治者由于对土地兼并采取放任态度,豪强地主隐瞒土地,致使富者有田无税、贫者负担沉重,连年的自然灾害加剧了农民苦难,社会阶级矛盾尖锐。辽、夏政权的威胁致使民族矛盾不断,在这内忧外患的历史背景下,只有通过改革才能富国强兵,巩固封建统治。至此,王安石登上了变法的政治舞台……
读完全书,心中思绪万千,心潮此起彼伏,敬仰之情自不必说,而他的苦,他的痛,他的无奈,书中多个情节让我泪目,心痛。佩服他的勇气,为了改革,排除万难,即使前面万丈深渊,也义无反顾。雷厉风行,刚正无私。
改革的初衷是良好的,但执行新法需要更多人力,无奈蛀虫太多,被贪官污吏钻了空子,新法未能得到预期的效果。改革面广,改革项目多,个人觉得推行速度太快,也是影响变法效果的原因之一。王安石曾感叹“生命短暂,岁月如梭,不得不珍惜!”应是因此而加快了变法的推行速度,导致实行过程中出现的问题及新法显现的弊端不能及时完善,欲速则不达。隋炀帝杨广急于求成,以七年时间完成百年工程大运河,兴科举、建东都、开疆阔土,件件壮举利在千秋,可当时的百姓却苦不堪言,一代雄主成了亡国君,为他人做了嫁衣,被后世丑化千年,令人叹惜!我国的两个大一统王朝,虽然都很短暂,但其对历史做出的贡献是巨大的,为后朝的发展打下了坚实的根基,秦之后才有强汉,隋之后才有盛唐,一个朝代的强盛,需要几代人的努力才能实现。
王安石才能卓越,理念超前,忠君爱民,为了富国强兵,百姓安居乐业的宏图伟业,付出了毕生心血,新法成效显著,国库充盈、兵力大增,开疆拓土,然百姓并未安居乐业,因此造成的后果也让他背负累累骂名,承受千载争议。他光辉熠熠,光明磊落,为了推行新法,虽有打压反对派,但从不编造罪名陷害。生活节检,视富贵如浮云。博学多才,编书论著,为文学发展做出非凡贡献。
革旧立新,帝王的支持和良相的辅佐二者缺一不可。遇英主不易,庆历新政的失败更加坚定了王安石推进新法的速度(个人观点),历经万难,在痛失爱子后,王安石心灰意冷,罢去相职,神宗一人苦苦支撑变法九年,壮志未酬身先逝,新法也随着神宗的驾崩而结束,所以更能理解神宗与王安石快速推进新法的急迫心情。百年难遇君臣契,神宗的信任支持关爱,王安石的忠君爱民无私都让人动容,他们都心怀天下,一心为民,为强国富民呕心沥血毕生奋斗,历史却只留下一声叹息!
了解的历史多了,不仅能从中学到很多知识,对人的看法也越来越客观,越来越包容了,无论是古人,还是身边人,都能发现并欣赏他们的优点,而包容他们的缺点。想起了一句话“看人之短,天下无一可交之人,看人之长,天下之人皆为吾师”明理、解惑,也许这就是读书的意义吧。
下一篇: 《亮剑》读后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