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部电影的原作,简·奥斯汀写的长篇小说《傲慢与偏见》相信大家都有所耳闻。这本书在读小学的时候是全国中小学生推荐阅读名录里,有幸我拜读过这本大名鼎鼎的世界名著。电影基本上是对小说的原样改编,但主线是二女儿Elisabeth Bennett与男主Mr. Darcy的爱情故事,同时也讲了大女儿、三女儿的爱情故事。不得不说这个剧本写的真好、导演剪的真好,这部片从情节编排到镜头语言每一幕都值得细细品味。不过我还是想回到本篇的感想上——这部片给我两个启发:一是阶级无处不在,阶级带来了傲慢与偏见。二是真正炽热纯洁的爱情十分艰辛和少见,但爱情的智慧可以磨炼。
首先来谈谈这部片反应的阶级差异。故事背景发生于19世纪之交的英国,普通家庭都有仆人,主仆身份明确。贵族又比普通中产阶级高一等,不仅财富上有绝对优势,社会地位也要高出一个档次。平民阶级和贵族阶级之间是巨大的阶级鸿沟,一般来说贵族不屑于与平民(或乡下人)恋爱结婚,但在当时的社会这道鸿沟渐渐有填补的迹象。大女儿Jane和二女儿Bennett最后都成功嫁给了贵族,有了最圆满的结果。另外,除了阶级差异,当时的男女的不平等也有体现。当时的女性在社会上和经济上完全依赖其婚姻状况,也就是说,嫁给一个“好”丈夫(有钱有地位)就她们最重要的事。其实现在何尝不是这样。虽然阶级的界限已经模糊,社会上的主流观点还是女生要“嫁的好”,“下嫁”仍然是一件引人非议的事情。其实在我看来,婚姻追求物质还是精神都没有问题,但事实上很难兼得。有一个目标的话寻找对象会很明确,比如要嫁给有钱人或者嫁给一个真正的灵魂伴侣,但想要两全其美的话很难。我并不是说爱情和面包不能兼得,而是寻找爱情的人不能强求对方太有钱,寻找有钱对象的人不能强求对方有纯洁炽热的爱情。但是为什么现在大家总是“既要……又要……”呢?我阅历太浅,对于这个问题我无法解答。但我可以说说我看到的现状:人们的生活早已不再为温饱发愁,但却想要更好更轻松的生活。“更高级的”物质享受不断诞生,旧的鄙视链瓦解,新的鄙视链出现。人们为了新的“美好生活”前仆后继,在这个“美好生活”的蓝图中,物质需求和精神需求的界限开始模糊。表面上的物质需求不断扩大,实际上是为了填满那越来越苛刻的精神需求。尊重感、满足感、配得感、自豪感,乃至幸福感,这些才是真正的新时代商品,是现在的人们苦苦渴求、不断追求的东西。事实是,由于物质条件的提高,越来越多的商品能够提供这些“精神食粮”,来填补客户内心特定的精神需求。我们开始有意无意地忘记精神需是可以由个体自身求创造和满足的,因为相对于自己研究如何满足自己,埋头工作然后一键购买仿佛要简单快捷地多。所以才会有人说:努力一心搞事业,不需要谈什么恋爱。他们大概已经明白自己的需求能够用钱满足了吧。这样的社会趋势我们应该怎样对待呢?我不知道。
回到故事。任何时代,不贪钱财、追求真爱的人都是值得敬佩和歌颂的。但是不贪钱财的女主还是嫁到了皇家贵族的Mr. Darcy家,多么讽刺。现实中,怕是没有这么好运吧。就算是在电影里,也是有了许多次不可思议的巧合让两人再次相遇才得以发展感情。而在现实中,错过了即消逝于人海,真正的常态是再相见时物是人非。所以这部电影可以算是喜剧吧,它带给观众的是对于爱情完全正面的想象。爱而不得,尔虞我诈不是这部片的主题。我从这部片里看到了男女主从之前的误会到更深的误会,最后到男主的坦白解释和默默奉献,使两个人对彼此有了正确的理解和更深的认识。Mr. Darcy并不擅长谈恋爱,面对喜爱的人只能紧张的说不出话来。但在他在磨炼之后,也能大方地向对方吐露自己的真心了,这就是我想说的第二点,恋爱是需要锻炼的。Mr. Darcy的这一套冷酷傲慢+背后付出并非万能技法,这样的人有他的魅力之处,但不能够提供情绪价值。Mr. Darcy在哄女朋友这一点上还有很多要学啊!
上一篇: 《孤注一掷》观后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