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书笔记

《爱的艺术》读书笔记

时间: 标签: 爱的艺术 
下载本文

什么是爱?对于大多数人来说,爱是一个人们渴望与向往的美好事物,存在于彼此亲近之人亦或者某个事物。百度百科的官方解释称爱是一种强烈的、积极的情感状态和心理状态。它代表着对人或事物有深切真挚的感情,是一种对人、事、物十分深刻的喜爱。结合日常生活与官方解释,爱似乎是两个或多个个体之间的一种感情、相互吸引。若是止步于此的话,总有一种隔靴搔痒的感觉,艾里希·弗洛姆大概也不会写出这样一本专著《爱的艺术》来论述爱。对于艾里希·弗洛姆,爱是一门艺术,而艺术无论是从创造或鉴赏的角度来说,无论高低,这都是需要对于艺术的体会或者理解。从父母亲人的角度来说,他们对于你的爱源于血浓于水的亲情,但是血缘关系就是爱的原因吗?也不尽然,新闻中不乏家庭狗血故事。同样,对于热恋的男女之间,他们那火热且真挚的爱情,难道真的是“始于颜值,敬于才华,合于性格,久于善良,终于人品”?当朱颜变白发时,爱情就会变质吗?若是如此,何谈执子之手,白首不相离?不禁想到对于个体,爱终究意味着什么?艾里希·弗洛姆在本文开头写道:对爱来说,只有一条克服失败的恰当途径——找出失败的原因,并着手探索爱的真谛。所以,要想真正理解爱的艺术,就要理解爱对于个体本身内在驱动力,去回答一个简单问题为什么爱。也许到了那一刻,我们才理解什么是爱。

为什么爱

在原始社会荒野中,当第一个人类走出丛林,陌生的环境,周围的一切于他而言是不确定的。寂寞的黑夜里,他第一次感受到一个叫孤独的情绪。为了摆脱这种不安定的孤独与陌生,他尝试通过动物性疯狂行为回归自然之中。直到他遇到一个同类,他们一起狩猎、休息,再遇到更多的同类,从一个团体到部落再到国家,人与人之间的联系变多。通过群居,人类克服了离开自然发孤独感。亚里士多德说过:人是政治的动物。当人类从原始的自然界挣脱出来时,人类就生存于社会中,也只能生存于社会中。人类彷佛是一个婴儿,从曾经生活是自然界“子宫”过渡到社会“子宫”中,他们在社会构建出一套人与人相处的规则,也许就是一种进化,人类从自然界的分离过程中构建出一套与动物适应自然不同的生存方式。在社会中,人类通过各种行为构建出一套网络,这个网络包括父母亲人、朋友、爱人等等,而这个网络中点与点的联系,就是人类摆脱孤独的最有力支撑,现在我们习惯称之为爱,父母子女之爱、兄弟姐妹之爱、友朋之爱、爱人之爱等。艾里希·弗洛姆认为生存圆满的回答在于达到人际的协调,在于我与另一个人融为一体,在于爱。这种对人与人之间融为一体的渴求,是人类最强有力的奋斗的动力。它是最基本的激情,它是一种保存人类种族、家庭、社会的力量。不能实现它意味着愚蠢或毁灭——自我毁灭或他人的毁灭。没有爱,人类便不能存在。

 如何爱

对个体而言,爱是一种人类生存在社会的能力,它不可或缺的。没有爱,人类将陷入动物的癫狂中。一千个人眼里有一千个哈姆雷特。每个人对爱的理解不同。样貌美丽的人,有着众多追求者,她们受到众多追求者的爱,但是众多追求者选择哪一个,未来心爱之人如何相处,年华逝去是否有一个人仍陪伴在身边。同样,子女如何与父母相处?这些问题都考验着每个人,也验证了一个简单道理:爱不是被动的行为,是主动的行动。爱对每个人来说都是一种能力,更准确的来说需要实际行动去主动构建关系的能力。爱是人的一种主动的能力,是一种突破使人与人分离的那些屏障的能力,一种把他和他人联合起来的能力。爱不仅仅是一种感觉,更是一种活动!

爱存在于两个人或多个人的关系中,它使人克服孤独和分离感,但是在这场双方或多方的关系中,每个人的角色又是什么样呢?一方单方给予另一方的爱,一方依赖于另一方的爱…艾里希·弗洛姆论述了各种形态下的爱。无论哪一种,一旦在这种双方或多方关系中,均衡的关系被打破,一方占据主导地位,那么另一方就可能失去自我,可能被无节制地被索取。爱从来不是被动的等待施舍,也不是被单方面索取。爱是一种给予,是创造。通过爱,我们克服孤独与分离,构建自我尊严,获得精神上的愉悦和满足。成熟的爱是在保持自己的尊严和个性条件下的结合。爱承认人自身的价值,保持自身的尊严。在爱之中,存在着这样的矛盾状态:两个人成为一体而仍然保留着个人尊严和个性。

对于个体而言,当我们真正学会爱的能力,我们需要用实践去验证爱。艾里希·弗洛姆总结所有形式的爱常常包含着共同的基本要素:关心、责任、尊重和了解。关心、责任、尊重和了解是相互依存的。只有在成熟的人身上才能找到这四者的交融形态;凡成熟的人都能创造性地发展自己的能力,他们放弃了自诩为无所不能的自恋的梦想,把已获得的谦恭置于真正的创造性活动产生的精神力量基础之上。

关心

爱是对所爱对象的生命和成长的积极关心。对所爱之人的关心爱护,鼓励对方自我价值的实现。喜对方之喜,悲对方之辈。我们渴望爱,大多源于所爱之人的关心,让我们有勇气去面对世俗的困难与悲苦,不惧孤独与寂寞。

责任

从真正的意义上讲,责任完全是一种自愿的行为,是我对另一个人表达或没有表达的需要的反应。责任源于爱。当爱一个人,我们主动地承担,去实现某个目标。在这段共同关系中,困难不可避免,贡献自己的能力去解决困难。

尊重

尊重意指一个人对另一个人成长和发展应该顺其自身规律和意愿。尊重意为没有剥削。让被爱的人为他自己的目的去成长和发展,而不是为了服务于我。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尊重对方的意愿,尊重对方的尊严。不要一昧期待去控制对方的行为,尊重对方会带来共同的成长。

了解

人类对于一切有着探索的欲望,对未知有着好奇,对自我的深思。当我们去了解所爱之人时,我们会发现他总有着你未知的一面,永远会带给你新奇。去了解所爱之人,你会发现在这背后同样可能映照着自己。爱是了解的唯一途径,在结合行为中,它回答了我的探求。在爱的行为中,在奉献我自己的行为中,在洞察另一个人的行为中,我找到了自己,我发现了自己,我发现了我们两个人,我发现了人类。

最后,如果遇见一个所爱之人,发挥爱的主动能力,正确的爱她,关心她,承担责任,尊重她,了解她,你会发现她让你的世界缤纷多彩。

语句摘录

如果他不能从这个监狱中解放自己,从而达到以某种形式与人们和外部世界的沟通,他就将变成一个疯子。

没有被爱重新结合的分离意识是羞耻感的来源。同时,它也是有罪感和焦虑的来源。

但是,人类种族关系从这些原始的纽带中挣脱出来得越多,他就越与自然界相分离,就越强烈地需要发现摆脱分离的新道路。

与那些参与群居性质的公共仪式的原始人相比,这些人因犯罪感和懊悔而受损害,当他们试图从由充满酒精和药物的避难所引起的孤独中逃脱时,这样的迷狂经历一过去,他们便感到更加孤独,这样他们就更频繁更强烈地求助于这种迷狂。

这样,性结合蜕变成不顾一切试图摆脱因独居而产生的焦虑的绝望挣扎,其结果是产生比以前更加强烈的孤独感,因为没有爱的性行为除了瞬间快感以外决不能跨越两个人之间的鸿沟。迷狂结合的所有形式有三个特点:它们是强烈的,甚至不惜使用暴力;它们产生于包括身心在内的全部人格;它们是暂时的和周期性的。

群居也是盛行的克服孤独感的方式。这是一种使个人自身融于更大范围的结合,目的在于融于群体之中。

当代资本主义社会鼓吹这种没有个性差别的平等思想,因为这个社会需要人成为原子,个个同一,以便使他们的作用在一个群体中没有阻力地充分利用;需要所有人都服从同一命令,而同时使每个人坚信他所遵从的是自身的意愿。正像现代大生产要求标准化一样,社会过程也要求人们标准化。而这种标准化则被美其名曰为“平等”。

陷入此种循规蹈矩之网的人应该怎样才能不忘记他是一个人,一个独特的个体,一个只被赋予一次生命机遇,带着希冀和失望、悲哀和恐惧、爱的渴求、对空虚和分离的畏惧的人呢?

因此它们仅是生存不完全的答案,圆满的回答在于达到人际的协调,在于我与另一个人融为一体,在于爱。

这种对人与人之间融为一体的渴求,是人类最强有力的奋斗的动力。它是最基本的激情,它是一种保存人类种族、家庭、社会的力量。不能实现它意味着愚蠢或毁灭——自我毁灭或他人的毁灭。没有爱,人类便不能存在。

共生性结合类似母体与胎儿的关系,有其生物学形态。母体和胎儿是两者,然而又是一体。他们生活在一起(共生),互相需要。

在这种心理的共生性结合中,虽然两者身躯各自独立,但在心理上存在着同样的依赖性。

共生性结合的被动形式是屈从,或用临床术语说是受虐狂。

在宗教教义中,把崇拜的对象叫作偶像;在受虐狂的爱情关系的世俗内容中,偶像崇拜的基本机制是相同的。

共生性结合的主动形式是支配,或用心理学术语来说,与受虐狂相对应的是虐待狂。

与共生性结合相反,成熟的爱是在保持自己的尊严和个性条件下的结合。爱是人的一种主动的能力,是一种突破使人与人分离的那些屏障的能力,一种把他和他人联合起来的能力。

爱使人克服孤独和分离感,但爱承认人自身的价值,保持自身的尊严。在爱之中,存在着这样的矛盾状态:两个人成为一体而仍然保留着个人尊严和个性。

一种现代式活动观念指的是为实现外部目的而花费精力,另一种活动观念指的是人的天赋能力的运用,而不管导致外部变化如何。

羡慕、嫉妒、雄心及各种贪欲都是激情;爱是一种行为,一个人能力的实践,这种行为只能在自由中实现,而决不能作为强迫的结果。

爱主要是“给予”,而不是“接受”。

给予不等于牺牲,而是“新生”。

对于具有创造性人格的人来说,“给予”是完全不同的意思。“给予”是潜力的最高表现。正是在“给予”行为中,我体会到自己的强大、富有、能干。这种增强的生命力和潜力的体验使我倍感快乐。我感到自己精力充沛、勇于奉献、充满活力,因此也欢欣愉悦。[6]“给予”比接受更令人快乐,这并不是因为“给予”是丧失、舍弃,而是因为我存在的价值正在于给予的行为。

贫困是如此卑劣,它不仅使穷人遭受痛苦,而且还剥夺了穷人“给予”的乐趣。

爱是创造爱的能力,无爱则不能创造爱。

你同人和自然界的一切关系,都必须是你的现实的个人生活的、与你的意志的对象相符合的特定表现。如果你在恋爱,但是没有引起对方的反应,也就是说,如果你的爱作为爱没有引起对方的爱,如果你作为恋爱者通过你的生命表现没有使你成为被爱的人,那么你的爱就是无力的,就是不幸的。

所有形式的爱常常包含着共同的基本要素:关心、责任、尊重和了解。

爱不仅仅是一种感觉,更是一种活动!

爱是对所爱对象的生命和成长的积极关心。

但从真正的意义上讲,责任完全是一种自愿的行为,是我对另一个人表达或没有表达的需要的反应。

尊重意指一个人对另一个人成长和发展应该顺其自身规律和意愿。尊重意为没有剥削。让被爱的人为他自己的目的去成长和发展,而不是为了服务于我。

只有当我能够超越对自己的关心而按其本来面目发现另一个人时,这种了解才有可能完成。

同另一个人结合以便超脱分离的苦恼,这种根本需要是与人类所特有的欲望——即了解“人的秘密”——紧密联系在一起的。

了解“秘密”的另一个途径就是爱。爱是对他人的主动洞察力,在这种洞察之中,我了解秘密的渴望由结合而平息。

爱是了解的唯一途径,在结合行为中,它回答了我的探求。在爱的行为中,在奉献我自己的行为中,在洞察另一个人的行为中,我找到了自己,我发现了自己,我发现了我们两个人,我发现了人类。

德尔斐神庙里那句箴言“认识你自己”,表达了渴望认识我们自身和认识我们的同胞的愿望,这种渴望是一切心理的主要动机。

为了真实地发现另一个人,更确切地说,为能消除幻觉,消除我对他存有的不合理的歪曲印象,我必须客观地认识他和我自己。只有客观地认识一个人,才能在爱的行为中认识他最本质的东西。

关心、责任、尊重和了解是相互依存的。只有在成熟的人身上才能找到这四者的交融形态;凡成熟的人都能创造性地发展自己的能力,他们放弃了自诩为无所不能的自恋的梦想,把已获得的谦恭置于真正的创造性活动产生的精神力量基础之上。

他们自身带有接受和洞察的天赋、肉体和精神的天赋。不管男人还是女人,只有在其截然相反的两性特质结合时才在自己的人格中发现了结合。这样,两极性是一切创造力的基础。

童稚的爱遵循这一原则:“我因被爱而爱。”成熟的爱遵循“我因爱而被爱”这一原则。不成熟的爱宣称:“我爱你,因为我需要你。”成熟的爱是:“我需要你,因为我爱你。”

在最理想的情况下,母爱并不企图阻碍孩子成长,不鼓励他的依赖。母亲应对生活抱有信心,因而不会过分焦虑,这样才不会把她的焦虑传染给孩子。孩子独立并最终离开她的这一愿望,应是母亲生活的一部分。父爱应以道理和期望来引导孩子,应是忍耐和宽容,而不是威胁和独裁;应让正在成长的孩子感到自己的能力日益增强,并最终允许他成为自己的主人,与父亲的权威相分离。

智力健全的基础和成熟的标志,存在于这一从对以母亲为中心的依附到对以父亲为中心的依附并最终达到两者综合的发展过程中。

这些精神病的产生都是因为母性或是父性发展失败——而且这也是更严重的精神病产生的原因——父母的角色与外界的人混淆了,也与人内心应建立的品质混淆了。

爱主要不是一种对某个特殊人的关系;它是一种态度,一种决定一个人对整个世界而不是对某个爱的“对象”的关系的性格倾向。

兄弟之爱中存在着人类联合、人类团结和人类一体化之感。兄弟之爱建立在我们所有人一体的这种感受上。

《爱的艺术》读书笔记

什么是爱?对于大多数人来说,爱是一个人们渴望与向往的美好事物,存在于彼此亲近之人亦或者某个事物。百度百科的官方解释称爱是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文档为doc格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