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为大家带来的是明代作家袁了凡总结的人生心得《了凡四训》。
曾国藩读过这本书后幡然醒悟,最终成为一代名臣。稻盛和夫读后,将这本书视为自己的人生指南。如果你经历了人生的不如意,不妨读读这本书。
公元1602年左右,明朝官员袁了凡年事已高,在家养老。他仍旧保持着年轻时的习惯,常常面壁思过,只是每次回顾自己跌宕起伏的一生,都感慨万千。有一日,他终于下定决心,要将自己生平的经历心得记录下来,以警诫后人。袁了凡呕心沥血许多时日后,终于将书稿写成,它就是在后世广为流传的《了凡四训》。作为儒家经典之作的代表,它先后影响了全世界无数的人。
袁了凡用自己的经历告诉我们:命运从无定数,而万事万物皆有因果。
在这里和大家分享《了凡四训》中的两个小故事。第一个故事,讲的是几个饱读诗书的年轻人,去拜访一位得道高僧。年轻人向高僧提了个很有趣的问题:都说善恶有报,为什么现实生活中往往好人不长命,恶人却反而乐逍遥?
我们知道,佛家最讲“因果”,包括几乎所有的传统思想也都认同“善有善报,恶有恶报”这句话,但的确有时候,咱们看到的好人坏人,得到的结果却未必如此。所以这个问题,其实也是很多人心中共同的困惑。高僧听了之后并没有急着回答,而是反问了年轻人一个问题:那你觉得什么是善、什么是恶?
年轻人稍加思索回答说:打人骂人,粗暴无礼,是“恶”,温和谦逊,礼貌待人,是“善”。高僧却摇了摇头,说:你说的善恶,并不一定;年轻人不服气,接着又说:自私贪婪是“恶”,无私助人,就是“善”,这总没错!高僧还是摇头,说:这也不一定就是对的。
最后,几个年轻人七嘴八舌,把平时大家所认为的善和大家所认为的恶,都说了一遍,但还是得不到高僧的肯定,这让几位年轻人很困惑:到底什么才是善?什么才是恶?要怎样来评判善恶?于是他们继续向高僧请教。
而高僧的回答,可以说完全颠覆了他们的认知,甚至也会让你感到很惊讶!为什么呢?因为高僧的答案是:你所认为的善,很有可能其实是最大的恶!
关于善恶,在人类社会、有一个比较模糊、却又公认的界限,就比如说在大部分人心里,怎样区分好人和坏人的概念,其实相差不会太大。但《了凡四训》却讲:你所认为的善,很可能是最大的恶!
要怎样理解这句话?先来讲一个另外的故事。这个故事记载于《吕氏春秋》:在春秋时期,有很多鲁国人因为战乱沦为他国的奴隶,在鲁国安定以后,国君出台了一项政策,任何花钱赎回这些奴隶的鲁国人,都可以得到奖赏。
这项法令颁布以后,那些在外经商的鲁国人,都很积极地赎回原本是鲁国人的奴隶,然后再到朝廷领取奖励。
孔子有个学生叫子贡,子贡是个很富有的商人,常年在列国之间游走,而且因为他是孔子的弟子,受的是儒家仁义的熏陶,所以子贡也赎回了很多沦为奴隶的鲁国人。
但是,子贡回来以后,却拒绝领取朝廷的奖励,别人对他的做法不理解,他解释说:我不是因为有奖励才去做这件事儿,而是因为这本身就是件好事、善事,所以我不要朝廷的奖赏。很快,子贡“大善人”的名气就传遍了鲁国,所有人都纷纷称赞子贡“义不取金”。
但是,孔子知道以后,却又急又气,捶胸顿足地说出了一句让子贡后悔莫及的话,这句话就是:自今以往,鲁人不复赎人矣!也就是说,子贡这么做了以后,再不会有鲁国人去赎回那些奴隶了。
听完这个故事,现在我们再来探讨善恶。子贡的行为,是不是“善”?当然是善,而且他的善,是一种无私的善,因为他不求回报,所以鲁国人都对他称赞有加。那为什么孔子却认为子贡不应该这样做呢?
原因就在于,子贡的“善”事实上反而变成了“恶”!子贡的义举,虽然赢得了所有人的称赞,但却让很多原本会参与赎人的普通商人望而却步,因为你如果赎人之后还去领朝廷的奖赏,就会被别人嘲笑,但如果不领这个奖赏,赎人所付出的代价又不是每一个鲁国商人都可以承受。权衡之下,多一事不如少一事,造成的后果,自然就是大家都不再赎人。子贡的义举,为自己赢得了道义上的荣誉,却将一件普通人都可以做的善事,拔高了参与的道德门槛,于是他的“善”反而变成了“恶”!
关于善恶,在《了凡四训》的第三节,讲了一个子路救人的故事。子路,是孔门七十二贤之一,有一天他看到有人不小心掉入池塘,于是奋不顾身将其救了上来,被救的这个人无以为报,一定要把家里的牛送给子路,围观的人都认为子路是孔子的弟子肯定不会接受回报,但没想到的是,子路却毫不客气当众欣然接受。孔子知道以后,很欣慰地感叹,说:从此以后,会有更多的人主动向落水者伸出援手。
子贡救人“义不取金”,遭到孔子的批评,子路救人接受别人的酬谢,受到孔子的嘉奖。那么从这两件不同的善举来看,尽管在道德层面,子贡似乎有更高的觉悟,这种助人而无私的精神可以说是“大善”,但正是这种大善,抬高了其他人行善的门槛,阻碍了善的传递,所以这样的大善不仅不可持续,反而会减少大众对善行的参与,大善也就变成了大恶。
而子路救人以后欣然接受被救者的酬谢,普通人看到的想法就是:那今后咱们救人也可以向子路一样光明正大地接受感谢!如此一来,大家就会更积极地参与到救人的善举。所以,子路看似觉悟不高的小善,才受到孔子的赞扬。
《庄子》当中有这样一句话:无私,乃私也!那些看似没有私心的行为,其实正是有私的表现。就像很多人满嘴仁义道德标榜自己的高尚,其本质就是有私心、有目的。如果一个人真正无私善良,他是不需要如此竭力去证明自己的仁义道德。
其实善于恶,从来不是黑与白、正与反,历史上有很多杀一人救万人的事例,许多事情都没有办法很准确用一个善字或者用一个恶字就能简单地评价,一切善恶都在于自身的“度”。最后,用一句老话与君共勉:但行好事,莫问前程!
有句话说:一个人的心就是他的风水。
一个人心地淳厚,常常会拥有福气。
一个人尖酸刻薄,往往会招来祸患。
袁了凡蹉跎多年后,才恍然顿悟这个道理。
袁了凡年轻时,在慈云寺遇到了一位来自云南的孔先生,对方精通易学,擅长掐算。
孔先生算出袁了凡是做官的命,鼓励他参加科举考试,并将他哪一年考试第几名都算得一清二楚。
神奇的是,袁了凡接下来的考试名次与人生境遇,竟与这位孔先生掐算结果毫无偏差。
自那之后,袁了凡认为凡事天注定,任凭自己在命运中浮沉。
34岁那年,他去栖霞山拜谒云谷禅师,进行禅修,期间与云谷禅师相对而坐三天三夜。
云谷禅师从袁了凡口中得知孔先生为他算命之事后,追问他:“认为自己是否应该得到高官厚禄及子孙绵延?”
袁了凡点头承认,继而认真反省自己,才发现自己一路以来的坎坷与不顺根源都在自己身上:
难以考取功名,是因为自己心胸狭窄、恃才傲物、很少行善、十分福薄;
难以拥有儿子,是因为自己平时经常发怒、很少帮助别人、喜欢喝酒熬夜、平时说话太多……
云谷禅师语重心长地告诉他:
“上天对待一切,从根本上说是公平的,顺应自然的因果规律,不会有丝毫的错失。
如果我们通过修行让自己的心念和行为合乎义理,那我们就可以超越命数,自己决定命运。”
禅师还告诉他,想要改变命运,就要把自己以往的过失彻底扭转过来——要做到积德积福、包容他人、和气慈悲、保养精神……
这一番长谈,令袁了凡醍醐灌顶,他下决心要在往后的岁月中改变自己。
而从他起心动念的那一刻起,他的命运也开始发生改变。
他不仅考中了进士,被派往京城附近的宝坻县当知县,先后生了11个儿子,还平安度过了53岁——当初孔先生预测的寿终之年。
诚如《大般涅槃经》所言:修一善心,破百种恶。
播下善的种子,就会开出仁爱的花朵,花香陶醉了别人,也明媚了自己;
播下恶的种子,就会开出怨毒的花朵,即使杀敌一千,也会自损八百。
很多时候,决定一个人境遇的,不是能力,而是一个人的心。
对事计较,待人苛刻,只能为自己平添许多不快。
常常抱善心,处处造善因,却有可能为自己带来一辈子的善缘。
在《荀子·荣辱》篇中有这样一句话:
“与人善言,暖于布帛;伤人以言,深于矛戟。”
每句话都有它内在的能量,会为他人带来正面或负面的影响。
口出善言的人,更容易获得别人的认可与感激;
而经常口出恶言的人,很容易招来他人的不快,甚至为对方带来祸患。
看过这样一个故事。
有位秀才远赴京城赶考,在客栈停留住宿时,做了两个非常奇怪的梦:一个梦是自己在高墙上种白菜,另一个梦是自己在下雨天既戴斗笠又打伞。
秀才疑惑不解,找人解梦。
有个人对他说:
“你还是别去考试了!赶紧收拾东西回家吧!
高墙上种白菜,不是白费心机吗?戴了斗笠又打伞,不是多此一举吗?”
秀才听了以后垂头丧气,收拾包袱准备回家。
店老板觉得非常奇怪,询问他原因,秀才如实相告。
没想到店老板听过之后,朗声大笑:
“我倒觉得你一定要去参加考试!别被那个人带偏了。
高墙上种白菜不是高种(中)吗?戴了斗笠又打伞,不正是有备无患吗?”
秀才一听,觉得有道理,于是继续认真备考。结果,他真的在考试后中了个探花。
做善行,得善果
《了凡四训》中讲:“命由己立,福自我求。”
意思是,每个人的福祸命运,都与自己的言行有关。一个人多行善就会积福,常作恶则会招祸。
你对他人付出的每一分善良,最终会在转一圈后回到你自己身上。
听过这样一个故事。
一天晚上,一位饥肠辘辘的穷苦学生走在街上,却没有钱买吃的。
于是,他鼓起勇气敲了一户人家的门想要求助,紧张的手心都出了汗。
门开了,一位年轻的女孩走了出来,学生低下头小声说:自己想讨杯水喝。
女孩看出了他的饥饿,从家里端了一大杯鲜牛奶出来送给他。
女孩还告诉他,自己的母亲常常教导自己:做善事无需要求回报。
穷学生喝下牛奶后,对女孩深深鞠躬表示感谢,随后转身离开。
多年之后女孩病情危急,家人将女孩送往大城市的医院。
他们没想到的是,为女孩治疗的医生正好是多年前的穷学生,而穷学生一眼就认出当初雪中送炭的恩人。
在医生精湛的医术下,女孩终于死里逃生。
女孩忐忑不安地打开账单时,看到账单上写着几个字:一杯鲜牛奶足以支付所有费用,泪水顿时盈满了她的眼眶。
女孩没想到,多年前的一次善行,会在多年后开花结果。
心存善念的人,因为常常帮助他人,常常会被他人感激及回馈;
心存恶念的人,为了一己私利不择手段,往往会将自己陷入厄运。
想要摆脱厄运,最好的方法就是转变心念,让自己重回善道。
创建标准石油公司的前世界首富约翰·洛克菲勒的命运,就曾经因为心念的转变而柳暗花明。
洛克菲勒在53岁时达到了事业巅峰,但由于他赚钱不择手段,使得包括竞争对手在内的很多人都恨不得杀了他。
当时的他坐拥巨额财富却健康堪忧,医生告诉他:如果不休息,他活不过53岁。
洛克菲勒幡然醒悟,退出公司管理,开始大量捐钱做慈善。
他花巨资援助芝加哥大学和塔斯基吉黑人大学,捐献了联合国总部大楼,还成立基金会资助许多科学家研究,助力他们消除疾病、贫穷和文盲。
在善行之下,他的家族财富稳步增长,自己也在身心愉快下恢复健康,一直活到99岁高龄。
正如《福慧之道》所说:
“有多少福,就能承载多大的前途。
如果你没有足够的福,即使费尽心机谋算到手,要么很快到手,要么有奇祸等着你。”
每个人一生中能够得到多少财富,取决于他曾经种下多少财富的种子。
懂得为他人付出、懂得帮助与成就他人,就是在种下善因的种子。
当种子生根发芽,自己也会在岁月中收获更多的好运与财富。
写在最后
大导演李安曾说:
“人生不只是坐着等待,好运就会从天而降。就算命中注定,也要自己去把它找出来。”
的确如此,这世间,从来没有无缘无故的好运。
无论是财富名望子孙,都需要与之相匹配的品德、心态和能力。
你今日收获的种种果,是往日种下的因。
而你今日种下的因,又将成为未来结出的果。
上一篇: 我们正在偏离原点 ——读《庄子》有感
下一篇: 《沧浪之水》读后感